精气神

人身第一宝–气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重要概念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中医学里面的气,不仅仅局限与人体。人体的生命活动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古代中医用抽象的思维方法,把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归结与–气

一年四季,四季中气候表现不同,故有了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如果某一种气候表现太过,出现反常气候就会是人生病,这些致病因素称之为六淫邪气,属于失常之气

中医认为呼吸之气对人体中气的充盈与否很有关系。吸入为清气,呼出为浊气

天地之气所化的物质,食物,被人食用以后变成水谷之气,经过消化吸收,成为人体之气

气具有推动作用,或上或下,或出于外,或出于内,由于气不断的运动,才能推动人体正常生理物质与代谢产物体内运行

人体中的气又分为正气和邪气,邪气就是侵犯到人体中导致病症出现的因素。邪气能侵入,与正气不足有关。

气具有固摄作用。如果正气不足固摄作用减弱,会出现自汗不止,小便失禁,大便次数增多,遗精早泄和各种出血症状。

体内的气

宗气和元气

存与肾脏中,来源与先天父母之气。叫做元气。父母身体健康肾气足,后代先天之气足。后天之气会不断充养先天之气的作用。元气存于肾脏命门之中

由饮食物所生化的水谷之气与肺脏之间呼吸之气相结合居于胸中的气称作宗气,所存的地方叫气海,又称为膻中。凡人体呼吸,语言、声音的表现都与宗气有关。宗气足,好。不足,之前的有关会不好

image-20231205084632012

宗气和元气,盛则同盛,亡者同亡,相互依赖。脾胃为后天之本

卫气与营气

中医将保卫肌表,防御外来致病邪气的物质称之为卫气

卫气特点:运行与人体血脉之外,与营气运行与血脉中相呼应。

血脉之外:皮肤,肌肉组织到处都有卫气的分布

后天之气。不能充足到卫气,就会出现卫气虚亏,不能温养皮肤,故而四肢发凉身体怕冷。

脾胃在心肺之下,肝肾之上。中医称心肺为上焦,肝肾为下焦,脾胃为中焦。故中医又有卫出中焦的说法

营气与血脉同时而行,发挥营养作用,水谷之精气也。

营气的作用:营养五脏六腑,组织经络,人体健壮。生成血液。脾胃健壮,吸收水谷中的精微物质,这些物质就可以运行到血液中。

肺脏之气与经脉之气

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中的心脏:具有推动血液,主持人体精神活动的作用,面色舌有关系,所以失眠健忘,长口疮甚至于昏迷。中医认为都要从心脏治疗

肺气主呼吸;脾气主身体消化,肾气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例如呼吸短,表明肺气不足,有咳嗽考虑肺气失常

气虚气滞气陷气逆

气虚:虚少不足,一般表现为某一部位活动功能低下

气滞:如肺中痰多,阻碍了肺气正常宣通可见胸闷不舒,生气发怒肝气郁结。脾气结滞,不思饮食。此类病人往往会有胀满胀痛的症状。

气陷:气的升降过程中,上升不及下降太过的表现。若属于脾气不足,气不能生散而下陷。比如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病症。治疗时不单要使用人参黄芪白术补气的药,还需要配合生麻柴胡,之类提升的药,使脾气恢复,并具有升散之性

气逆: 肺气上逆:肺气不得正常下降反而上逆,就会出现咳嗽

胃气上逆:过饱,过食生冷或精神刺激,使得胃气不能正常下降,出现呕吐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面红耳赤。

人身另一宝–精

什么是人之精?存于人体之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有形物质,肌肉,皮肤,毛发,五官五脏等都是有形之体。

精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指有形可见的物质,这是与气的区别,气无形。二精不仅是有形物质,还是具有生命活力。不是人中僵死的物质。(头发皮肤肌肉脏器)

中医学认为人身体健壮与否既取决于一身正气,又取决于一身之精,二者缺一不可。

精气不足的常见表现:骨骼发育弱小,大脑发育不良,由于外伤导致脊髓受伤,而出现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或者年老体弱导致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

人身之精广义与狭义

广泛:精、血。津、液

狭义:人体中除了血液和正常液体之外的有形物质,狭义之精又归纳于心、肝、脾、肺、肾五脏。

人体骨骼佝偻,大脑发育迟缓,记忆力减退,可以称为肾精不足。

肌肉萎缩,消瘦。脾胃之阴精亏损;皮毛枯萎憔悴,肺的阴精亏损;两目干涩,或筋脉痉挛,又要考虑肝之阴精亏损

精先天后天之别

先天之精:伴随人体生命活动存在,而首先存在的有形物质。来源于父母

后天之精:通过自身想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化生为人体所需的精。由脾脏运送到周身。

两者相互为用。

如何防止人身之精损坏

一方面保护好脾胃,保证水谷物质能不断化生为后天之精。另一方面。节制的性生活,提倡晚婚少育。

脾胃同血,精血同源

中医治疗血液亏少的病症时,除了用当归,白药,阿胶,熟地,丹参等养血药物以外,还需要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胃之气的药物,通过补益脾胃达到补血养血的目的

血液运行与作用

从五脏的功能出发,将血液的运行归属心、肝、肺三脏脾脏具有统管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而不流出脉外的作用。”脾统血

人在休息的时候血液归脾脏,运于诸经

水液代谢与津液

水湿停聚于人体内而形成水肿,久患水肿之后会损伤一身正气,正气不足,必累及肾。应当选用补肾益气的方法。

夺汗者无血与精血同源

病例:发热日久,大便干燥;产后大量失血,大便干燥,血虚津伤(以养血为主,多为当归,熟地,阿胶)

腹泻导致的津液流失,(健脾止泻)

伤寒论中:疮,血亡,有出血病的人,不应发汗

人身第三宝–神

神的概念,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个健康的人标志着神的昌盛

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反应,声音等都可以看出

神、魂、魄、意、志

广义的神指的是人生命活动迹象,其中人适应外界环境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反应,意志,考虑问题周全,处理问题果断,对事物联想,回忆等。

来源于父母,其中充盈与否与事食物摄取营养有关

:魂魄都是精与神派生出来的精神活动内容。。精神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阳),梦游,梦语,梦中种种幻觉,精神离开人体的表现。

:依附于形体而存在(阴)。听觉视觉感觉,啼哭,吸乳属于魄,人的精神活动本能支配表现出来的东西

:人的意识想念

:人的意识,经验的存记,想念意念意识的存储

:思考想事情

:考虑

:考虑之后对具体食物的处理方法

心、大脑、神

脑为元神之府

eg:

1、发高烧引起神志不清,诊断为热入心包,需要开清热开窍醒神

2、脑血管意外不省人事,可从清新开窍入手

类似药物,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牛黄清心丸。

七情与五脏

中医将人的精神变化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肝主怒,心主喜,脾主忧思,肺主悲,肾主惊恐

以情治情

喜胜悲,悲胜怒,怒胜忧思,思胜恐,恐胜喜

神的得失真假

除中,阴阳失衡,回光返照,残阳,假神、虚阳外越、神气外散。特点:生命垂危,突然好转。。其实是更严重了

临床上需要注意假实证,假热症,假寒证

案例知识:

1、一些老年人,由于体制虚弱,出现大便不易排泄的现象,其中一种原因由于正气衰弱,胃气不足,不能有力推动大便下行造成的

2、有人长期脾胃有病,导致营养不良出现下肢和全身浮肿,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使人体之气得不到补充而虚弱,气虚则不能推动水液运行

3、临床上体制虚弱的人,表现为身上怕冷,好出虚汗,诊断为卫气虚弱,主张用黄芪之类的补气

4、一个人身体很好,但是精神过度抑郁,长久以往,就会出现吃饭不香,胸闷不畅的表现。这不是脾胃之气不足的表现。是精神抑郁是脾胃之气结滞不行造成的。

5、一个人吵架或者生气,面红耳赤。生气后可以见到两肋疼痛。这是怒使肝气上逆,肝气结滞不通导致

6、牙痛可以针手上的合谷。腹痛可以针腿上的足三里

7、一个体质虚弱的人,又有出血病症的表现。由气不统血造成的。。采用人参,黄芪,白术补气配合止血药物。

8、气为血之母,哺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