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笔记
这是看到最头晕的一本老书了,年代更久远的,看着也没这个头晕
书的整体就是Q&A。学生和老师的对答。想到论语,但是论语没这头晕
最近看了前两章,学会了这种说话:一件事能成功,是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俺说的】
一、序言
何为传习录,是王守仁和弟子们的记录,学术讲话以及书信的集合。
传:老师传下来的知识
习:把承受的传来熟悉
在王守仁50岁的时候,提出了“致良知”。
什么是“王学”:王学是人生哲学,是唯心的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提出了“心即理”的概念,什么是理,就是原则,规律。就是书中说的至善,“知行合一”也是“心即理”的观念
“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理,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二、徐爱录
道理在人心中,心就是理,没有私欲遮蔽就是天理。
冬思父母寒,便要去求温的道理:先要有孝顺的心,然后才有条件表现出来,先有心,后有理
徐爱没有领会知行合一的道理,
王:看到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属于行。只看到那美色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不是看到之后又去建立个心神去喜欢。
又如说:知道痛楚,一定知道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楚。知行是不可分割的。
徐爱:你讲的和之前圣人的有出入
王:圣人固然是正确的,然而比不上反省探求自身来的真切。
徐爱:“王通为什么有仿作经书的过错”。王通:大贤的儒者
王:是对是错不能一概而论,编经书是为了什么?
徐:有些为了虚名,有些为了明道
王:明道又是效仿的什么呢
徐:孔子删述六经,从而明道
王:那仿作经书不就是效仿孔子么
徐:效仿经书,恐怕对明道没有什么帮助
王:孔删六经,是拒绝繁文缛祸乱天下,并不是用繁文缛节教化天下,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因为繁文华词兴盛,而践行衰落,人们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以新奇的观点互相争斗,以花里胡哨博取虚荣,这样只会混乱天下人的视听,蒙蔽天下人的耳目,让大家都去追求这些去了。不再知道还有本分,崇尚实践,返璞归真的行为。
圣人删六经是为了,端正人心,存养天理,除去私欲。时间儒者只讲求称霸者的学问
三、陆澄录
陆:怎么立志
王:烦躁就静坐,不想看书,就去看书。对症下药(hhhhh绝),与朋友相处要谦卑,不要互相攀比
陆:圣人能够无尽应变,莫非是之前就做好准备?
王:圣人遇到这样的时机,才会做这些事,只怕镜子不够明亮,不怕事物到来无法解决。研究事物变化如同照镜子
陆:换个环境我就不行了,为什么会这样
王:遇事不稳,需要在事情是磨练自己,才能踏实立足,做到“静亦动,动亦定”
陆:孔子门下讨论志向,A:当官,B:搞礼乐,C:想着玩儿,为什么都称赞呢
王:自己在什么位置,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安心在道,乐天之命,知足守分
陆:学知识没有长进怎么办
王:必须从本原上用功才会取得进步(你这说了等于妹说)
王嘉秀:佛教借超脱生死吸引人信奉,道教以长生不老诱人信奉,还有儒者和后世儒者,
研究这四家的人,终生身心劳累,反而这些信徒,清心寡欲,超脱世俗烦累之外。
陆:怎么克己
王:人们走路,走一段路,方才认识这段路,走到歧路口,有疑惑就去询问,问了在走,才能逐渐到达想要去的地方
现在的人不肯克己,摒除私欲,却管发愁不能完全掌握大道,只说空话,有什么好处呢?